6月8日,京东正式宣布启动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开招股,据了解,此次共发行1.33亿股股份,公开发售认购期截至6月11日,18日上市交易。
这意味着,京东将成为继阿里之后国内第二家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巨头企业。
中概股的回归盛宴已经开始。参与者只会迟到,从不会缺席。除了京东,还有早年作为四大赴美上市的明星股“网易”,同时,百度、携程、拼多多、好未来、新东方等明星公司也不断传出回港上市的消息。
相较于上市本身,外界更能关心的是,新一轮中概股回归潮是否源自瑞幸造假事件的影响?为什么选择香港上市?回归真实目的是什么?
新一轮中概股回归,形势所迫?
近日,据财新报道称,瑞幸造假国内外同步推进调查。一位接近监管人士表示,监管层已掌握了瑞幸董事长陆正耀对于公司财务造假的指令性的电子邮件,陆正耀将被公诉,极有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从财报造假事件到今天,瑞幸股价遭遇了断崖式下跌。截至目前,瑞幸股价较4月1日收盘价已经下跌了约80%。
瑞幸造假曝光后,中概股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美国相关部门表示,不会限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但监管的收紧带来的客观影响和美国大选带来的政治影响,依然影响了中国企业在美的生存态势。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纳斯达克将收紧上市标准,此举主要是出于对一些寻求赴美进行ipo的中国公司缺乏会计透明度的担忧。据悉,这些变化是在瑞幸咖啡爆出财务造假丑闻后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参议院已在上个月一致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
中国证监会在5月24日表示,该法案将损害双方的利益。该法案将不仅阻止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而且还将削弱全球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及其国际地位的信心。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一直在关注事态发展,一些公司已经启动了在海外交易所增加上市的计划,例如网易已开始接受投资者认购其为在香港二次上市而发行的数十亿美元股票。除此之外,百度、京东也寻求在香港上市,因为美国立法者正在推动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进行更严格的财务审查。
根据华兴证券预测,截至5月底,共有36只中概股美国预托证券(adr)符合资格回流赴港二次上市。
融更多的钱,多一条退路
中概股的纷纷回流,客观上受到了瑞幸造假事件和美国监管驱严的影响,主观目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融更多的钱。从此次ipo募集资金投向就能看出,这些互联网巨头虽然不缺钱,但也不排斥融资。
目前来看,网易港股募集资金为209亿港元。这对于一家账面躺着56亿元现金并拥有699亿元短期投资资产的网易而言,并不算多。
招股书显示,网易计划将所募集资金的45%用于全球化战略及机遇,继续通过丰富海外市场(如日本、美国)的在线游戏内容并增强网易的全球研发及游戏设计能力改善网易在全球的影响力,继续通过投资于国际游戏开发商、ip及内容所有者以及与其合作以探索全球的机遇,致力在海外市场发展网易的智能学习及其他创新业务;拟将募集资金的45%,用于丰富及提升网易的创新内容,并增强网易的创新技术;将10%的资金用于一般企业用途。
京东此次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具体分为三点:一、投资一系列关键运营系统以进一步开发及提升零售技术与客户参与度;二、投资物流技术为客户提供可靠服务;三、投资及提升整体研发能力。
显然这些巨头都不排斥资金支持。
多一个融资渠道对中概股公司百利无一害。二次上市可以再次融到资金开展业务,同时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也能大大增强。此外,多一个融资渠道也能某种程度上规避美股的政策风险。从公司角度来讲,是合理且有利的事情。
回港,价值再造
为什么是香港?从某种程度来看,这更相当于一个底线问题。
前不久,在瑞幸事件发酵后,有人对回港上市提到一个颇为有意思的说法,“为什么要回香港上市?因为进可攻,退可守。”
事实确实如此。除了众所周知的瑞幸事件之外,港股本身就是一盘活水,对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足够强的吸引力。
更可以解释为,在香港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另一个成熟的融资渠道,同时因为香港是中国开放的最早的投资资本市场,这也就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基准面加持,从而在熟悉企业情况的投资人的加持下扩大市盈率,获得与自身更加匹配的估值。
这恰是美股不能提供的优势所在。以网易来分析,当前网易的市盈率在16 倍左右。但是,由于市场对网易的价值认定基本来自游戏,与美股和a 股中的一些游戏公司比较,就马上一目了。能够看到的是,目前美股和a 股游戏公司平均市盈率均在20倍以上,网易的市盈率明显处于低位。
除此之外,更有市盈率不到10倍的yy,还有市盈率20倍的微博,市盈率21倍的陌陌和市盈率22倍市值仅100亿美元的唯品会,以及市盈率23倍的搜狗。
更可以理解为,相较于美股的价值评判体系,港股对于公司的优势点更在于对企业业务面的价值衡量和判定,基于此的一个数据是,早在2018年,中国内地资金就已经成为港股市场外来投资交易者的最主要来源(占据12%),而依托于国内投资者的认知,中概股更能轻松获得更高的市盈率加持。
同时,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把回港看作是中概股回家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便是登陆a股,尽管就当下而言,国内市场仍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但通过随着更多科技企业的上市回流,将会倒逼a股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而接受科技企业回归。
显然,中概股回归香港,更可以看作是在危机之下的一次“资本自救”,就当下而言,它比美股更接近价值基准面,比a股更成熟,可以说是企业第二生命线的最佳选择。
与其说是瑞幸事件带来了中概股的第三次回归浪潮,更不如说是它恰如一个催化剂,加速中概股对自身更为科学、合理的自省和配置,是危险,但也更是机会。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